2007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台灣黑熊介紹


台灣黑熊


臺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是臺灣唯一原產的熊類,屬於亞洲黑熊的種群之一。牠們曾廣泛的分布於亞洲各地,優遊在山林水澤間,然而由於人類的大量遷入,嚴重改變了既有的生態環境,現在也只能在深山密林中才偶爾見到牠的芳蹤。台灣黑熊為台灣陸上大型之動物。體毛色黑,身體壯碩、掌粗厚、尾短、胸前有V字型的弧狀白帶,所以又稱「白喉熊」。 台灣黑熊走路四肢貼地,只有在覓食或是受到威脅與攻擊時才會採站立姿勢。牠是雜食性動物,什麼都吃,就連死屍、腐肉也來者不拒,所以「裝死」是逃不過牠的攻擊的。而爬樹更是台灣黑熊的拿手絕活,若有人想藉此逃命,反而可能自尋死路。所以遇到台灣黑熊最好的方法就是冷靜沉著應付,不要任意去挑逗牠,並迅速離去。   台灣黑熊一向獨來獨往。冬季是牠們的交配季節,母熊獨力懷胎八、九個月後,產下小熊,等小熊滿一歲,就可以獨立了。冷冷的冬天也是台灣黑熊的睡覺季節,睡它個幾星期幾個月的,連吃喝拉撒都可以等睡飽後再解決,夠懶了吧!   目前只有在台灣中央山脈山區才可見到台灣黑熊的蹤跡,數量不多,正受到嚴密的保護根據野外調查在中央山脈大分地區捕捉的台灣黑熊,很多都曾受過獵夾的殘害,顯示台灣黑熊在野外受到人為活動的強大威脅。身為這塊土地的一份子,對周遭的事物能否置之度外呢?台灣黑熊需要您們關愛的眼神與保護行動。  台北市立動物園有一隻十三歲,名為「小三」的公熊,在幼年受獵夾殘害,經善心人士搶救,輾轉送到動物園收容,目前和一隻十二歲的母熊「寶貝」一同展示,每年都有熊熊烈火的表現,可惜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擾,迄今尚無愛的結晶,台北市立動物園正積極的推動台灣黑熊物種保存計畫,成立黑熊保育繁殖研究小組,透過糞便賀爾蒙的檢測,長期監控牠們的生理現象,期以瞭解牠們的心裡事。 台灣黑熊在野外活動力很強,每天需步行數公里覓食,動物園的教育展示也提供了台灣黑熊自由覓食的機會,表現自然探索的行為,如捉魚,期待您撥冗來園觀賞,共同疼惜台灣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九十二年度預計推動的台灣黑熊保育計畫如下:(一) 改善圈養環境之設施,如床臺、集尿溝(二) 持續進行台灣黑熊糞便賀爾蒙監控計畫(三) 進行活動場環境豐富化(四) 推行人工繁殖計畫,進行精液性狀檢查(五) 精液冷凍保存,進行保種計畫(六) 研究糞便保存技術,預計與野外調查學者共同合作,強化野外調查之證據。(七) 動物死亡器官組織切片之前處理(八) 編輯台灣黑熊保育宣導手冊瀕臨絕種的台灣黑熊族群數量恐要向下修正。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調查發現,過去兩年捕獲並套上追蹤器的15隻台灣黑熊中,去年只有8隻仍可接收到訊號,研究人員一整年也都沒有看到黑熊出沒,估計台灣黑熊數量已遠低於原先預估的300多隻,因此呼籲民眾提升保育觀念,登山時別丟棄垃圾和食物,更要小心引發森林火災,以免破壞黑熊的棲息地。  台灣黑熊是台灣特有亞種,馬來西亞也有同種黑熊,不過,由於族群數量少,近親交配結果導致黑熊存活率低,更不利繁衍後代。玉管處在3年前展開台灣黑熊的族群生態調查工作,3年前捕獲15隻黑熊,分別套上無線電頸圈,其中有3隻用的是衛星無線電頸圈,以利追蹤,令人失望的是,一年下來只有8隻黑熊與該處「保持聯絡」。   由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王穎領軍的研究小組,去年一整年在台灣黑熊活動頻繁的大分地區進行調查,連一隻黑熊的蹤影都看不到,只尋獲部分黑熊的爪痕和糞便。玉管處據此預估,全國的台灣黑熊應不超過200隻。   玉管處說,台灣黑熊是國內瀕臨絕種動物中體型最大的哺乳類動物,壽命可長達數10年,但因數量太少,近親交配導致基因不良,該處正著手建立黑熊基因庫,了解染色體的變化。不過,採集黑熊血液後必須立即冷凍,送到平地保存化驗,過程要花兩、三天,技術上遭遇瓶頸有待克服,短期內還看不到成績。 【台灣黑熊】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英文名:Formosan black bear科屬:熊科、亞洲黑熊屬形態特徵:體長120~170公分,肩高60~70公分,最重可逾200公斤。全身披黑色粗毛,身軀壯碩,四肢粗短,前後肢都具有五趾,掌全部裸出,齒短,圓耳,短尾,鼻骨長,下顎前端有撮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的V字型白斑。生態習性:台灣特有亞種,本土最大型陸生動物。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葉、殼斗科的堅果、樟科楨楠屬漿果為主食,偶而也會吃哺乳類動物、蜂巢等和臘肉、鹹魚、白米等人為食物。會隨植物分布出現季節性移動,除交配和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單獨行動,並無固定居所。晝夜皆會活動。擅長爬樹。冬季時並不冬眠,部分個體會下降至低海拔地區覓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