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心得報告
這個部落格式我做的第一個部落格,相對的我也相當的用心做
老師叫倒我們部落格內的各種功能和插圖的能力等......我
做的是動物的報告,我上網找到各種動物的資料,從裡面挑選出
十二個動物的資料,我從裡面學到各種動物的習性 棲息地和繁殖
的各種方法,我在做的過程中常常遇到操作上的各種困難,老師也
熱心且有耐心地慢慢教導我們,我也努力的嘗試各種新的功能,終
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我終於做好了這篇的動物報告,我很感謝老師
教導我們這個網頁的功能,所以我也會繼續做各種不同主題的報告
,歡迎大家一起來觀賞我的部落格,也可以留言喔貨給點意見,不管
是讚美的或批評的我都會接受,謝謝大家.
老師要給我高分喔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赤腹松鼠介紹
赤腹松鼠
松鼠的種類
赤腹松鼠
•中 名 :赤腹松鼠
•學 名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英 名 :Red-bellied Tree Squirrel
•分 類 :哺乳綱、齧齒目、松鼠科
•分 佈 :台灣全省均可見。
•壽 命 :4年。
形態特徵
赤腹松鼠的體長約20公分,重量多半在500公克以下,全身僅頭、胸、腹部及四肢為短毛,其餘均為長毛,尤其尾毛極膨大,故俗稱「膨鼠」。體背面棕褐色,一般腹面為栗紅色,有時連四肢內側都呈栗紅;有些個體卻僅有紅色腹中線,甚至完全不帶紅色。尾巴差不多與身體一樣長,尾毛黑褐先端淡棕色,有些個體具有灰白色尾端。
生態習性
為台灣全島森林裡普遍分佈,過去在海拔300~2000公尺,現已超過2000公尺,在2500公尺的針葉林區,亦有其跡影,普通以800~1500公尺的天然闊葉林為最適合生活的區域。
赤腹松鼠為樹棲、日行性動物,以晨昏最為活躍,大都單隻出現,除了交配及哺育季節外。與一般認知不同,牠們並不住在樹洞裡,而是以帶葉的細枝編織高掛樹梢的球形巢,巢比足球大些,內櫬柔軟的樹皮、纖維等較為舒適的材料。無論雌雄,赤腹松鼠都有自己的樹巢,有時不止一個。
赤腹松鼠主要以植物的果、花、葉為食,偶而也攝取一些動物性食餌。在台灣,可能由於過去伐取低海拔闊葉林木,改以外來的柳杉大面積造林,在棲息地生物多樣性驟失的情況下,致使柳杉造林地遭松鼠危害。林木樹皮被啃咬,輕則變形重則死亡,造成巨額的損失,赤腹松鼠也因此被冠以森林害獸之名而備受關注。
生殖
赤腹松鼠全年均能生殖,但以12月和5月為高峰,此時雄的赤腹松鼠會棲坐樹上,昂頭引吭高吼,發出響亮、單調而持續的叫聲,一方面吸引雌性注意,另一方面則藉以劃分領域。雌松鼠自然也在巢裡養育幼兒,每胎兩仔,通常一年繁殖一~二胎。
松鼠的習性
生物:松鼠的演化--地質和氣候的助興
松鼠演化樹的研究發現氣候和地質變化大大影響了松鼠如何演化,並使松鼠在三千六百萬年前從北美起源後傳播至近乎全世界。
松鼠的多樣性頗高,從體重只有十五公克到七公斤半都有,有地上活動的、有樹桋的,有些松鼠甚至可以在空中滑翔。杜克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John Meder和V. Louise Roth發現大陸漂移和氣候變化造成了二百七十三種松鼠的多樣性。
他們研究了松鼠的演化樹後發現,演化樹的主要分支和地質事件及氣候變化是平行的。史密森機構的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的哺乳動物學家Richard Thrington認為他們的結果除了提供期待以久的松鼠親緣演化樹之外,同時也提供了松鼠分化的可能原因。例如資料顯示松鼠遍布南美時,是當南美洲和北美洲相連之後。
化石證據顯示松鼠在三千六百年前演化自北美洲西部。他們的結果顯示五百萬年前就快速地分化成五大分支。Roth說道,在過去五千五百萬年,氣候變化相當劇烈,造成許多動物絕種。
松鼠最早是在三千萬年前出現在歐洲,雖然沒人知道松鼠怎麼過去的,Roth相信當時北美和歐亞大陸有些通道。根據化石記錄,松鼠在二千至一千八百萬年前非洲和歐亞大陸撞在一塊後出現在非洲。分子的資訊也顯示現代非洲松鼠差不多同時分支出去。在約七百萬年前,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連為一氣時,松鼠也通過陸橋相通。
Mercer和Roth開始時只是要利用形態研究不同體型的松鼠特徵以瞭解牠們之間的關係。但結果出乎意料之外,侏儒松鼠比原先意料的更早分支出去。他們花了十年從博物館取得的標本及活樣本,共收集了五十一個屬中的五十個屬。法國Univ. Montpellier的Emmanuel Douzery認為這是非常良好的取樣,代表了松鼠的整個多樣性。Mercer和Roth比較了三個基因以決定他們的親緣關係。
他們確定了早期認為侏儒松鼠早期分支的看法。他們也發現飛鼠都比之前認為的更早期就從單一祖先演化出來。他們計算出各屬的演化出現時間,接著和地質事件,如大陸漂移作比較。除了南美和非洲,研究也顯示一千一百萬年前東南亞的松鼠隨著海平面上升,被分成隔離的族群,並很快的演化成獨立的物種。
台灣獼猴介紹
台灣獼猴
俗名: 黑臉猴。
分類: 靈長類、靈長目、獼猴科。
主食: 以植物為主,但也會取食如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分佈: 台灣全島由海平面至海拔三千公尺以下的地區。
悠遊林間,聰明古怪的台灣獼猴,
是台灣森林中的“ 土著”,他們的
社會重女輕男,而且有很深的階級
意識。這群與台灣關係最深的毛毛
臉有圓扁的頭,和一條長尾巴,大
部份的時間都在樹上遊盪,生性調
皮,難怪台灣人把調皮的小孩,叫
做「猴孩子」。
台灣獼猴是台灣特有的一種猴
類,在日本,大陸雖然也產獼猴,
但是種類和外型都不大一樣。台灣
獼猴有個圓而扁的頭,淡紅色的臉
上不生毛,長尾巴約占體長的三分
之二。雄猴的體型較大,毛色也比
較深。
台灣獼猴的交配是女追男的局
面,在每年十月到一月交配期間,
雌猴會主動親近猴王,為牠理毛,
以示好感。懷孕半年後,小猴子就
出生了。母猴在小猴子完全成長
前,都寸步不移地看顧著,別人休
想從牠身邊奪走。
台灣獼猴的族群大小不等,但
大多以十幾隻為一群。猴群中以雌
猴及其子女為核心,猴王則高高在
上,每天豎著尾巴走來走去。若有
成年公猴也敢在猴王面前豎尾巴,
就表示牠要向猴王挑戰。猴群的階
級意識十分強烈,勝者為王,敗者
就只得四處流浪了。
台灣獼猴不論是覓食、理毛、
交配、打架,甚至睡覺,都可在樹
上進行。遇有敵人侵犯,便會用力
搖動樹枝以警告大家。
台灣獼猴分佈於低海拔到三千
公尺以下的地區,台灣的中央山脈
及東部海岸山脈,都可以見到牠們
的蹤跡,尤其是太魯閣國家公園,
其境內的峽谷、峭壁及山崖較不易
為人所破壞,所以極適合台灣獼猴
的棲息。
----------------------------------
台灣獼猴(Macaca cyclopsis)﹐英名Formosa Rock-monkey﹐ Formosa Macaque﹐有時也稱為黑肢猿、台灣猿長臂猿﹐為台灣的特有種。台灣獼猴的前肢比後肢短﹐各肢具有五趾。頭圓﹐臉扁、額裸出﹐顏面呈淡紫色﹐或深或淡﹐隨個體的不同而有差異﹐所以台灣原住民將其分為白臉與紅臉﹐臉頰上並長有粗雜的長鬚﹐尾粗狀多毛﹐全身被厚而軟的毛﹐冬季呈棕灰色﹐夏季呈棕綠色﹐四肢較黑故有黑肢猿之稱。股間有顯著的紅棕色的大斑。一般而言﹐雌體型較雄猴為小﹐顏色也較淡。台灣獼猴行群居生活﹐約十隻至五十隻一群﹐通常為二十隻左右。群居於樹上﹐有高度之社會組織﹐團體行動時小猴會先走﹐成熟雄猴墊後﹐動路線極固定。有時會到地面行走﹐由這棵樹到另一棵樹或到溪邊喝水﹐留下腳印或排遺。屬於雜食性﹐食物包括漿果、核果、竹筍、植物嫩葉、甲殼類、軟體動物、昆蟲等﹐大部分以植物為主。交配季節從十月至次年二月﹐而以五至七月為出生最多季節﹐其懷孕期為一六五天至一六九天﹐每胎一子。 台灣獼猴的棲息地﹐分布從低海拔到三千三百公尺的高山﹐而以中低海拔分布最多。棲息於各種森林﹐尤其是濃密原始闊葉林或岩石裸露地且近水源之處。通常是白天活動﹐而以黃昏或清晨為活動高峰﹐此時也較易發現猴群蹤跡。天氣惡劣時﹐台灣獼猴喜棲於岩壁洞穴間。
大象介紹
大象
大象的資料
大象當然是哺乳類動物
小象向上捲起還很短的鼻子,用舌頭和上顎啣著母親前腳基部的乳房吸奶即使小象的嘴搆不到乳房,牠也不會用鼻子吸奶,而是踞起後腳好讓嘴靠近乳房。縱使只要母親橫躺或稍微降低姿勢就好了,但母象似乎全然不那麼做。小象寶寶正因為身體龐大,吸奶量相當驚人。根據動物園的觀察,發現牠們出生後一個星期左右,每天要吸奶兩百次以上。雖然說一次的餵奶時間是數十秒,但若重複餵奶兩百多次,母象大概連休息的時間也沒有!小象不管母親方不方便,隨時要奶吃。想必母親也有狠下心來的時候,但是牠卻從不生氣地應允實實的要求。就像即使在進食當兒,牠也會移身到到立足點較好的地方餵奶給寶寶吃
大象吃青草、樹皮、樹葉等多種不同的食物。大象用長鼻攀折樹枝、把樹連根拔起,還把另一些樹的樹皮剝光,讓樹木枯萎。大象就這樣把森林變為開闊的林地,使燎原野火易於發生,終於把那個地帶變為無樹平原。
大象所作所為並非完全是破壞。在若干方面,大象也使那個地方豐足,因而使其他動物易於生存。大象遺留一些倒下的樹木和折斷的樹枝,讓吃枝葉的動物得到額外的食物,在乾涸的河床掘井,於是在乾旱時期也有水供應;又在鈉質豐富的泥土上,用腳和象鼻開出鹽澤地。
大象喜愛有樹的地方。從前大象在蹂躪林區後便移徙,讓植物有機會復原。
七歲後,雄象比雌象長得快。五十歲的雄象體重可達六噸半,同樣年紀的雌象,體重四噸。活到五十歲以上的雄象很少,雌象有時則可以活到六十歲。
雌象通常大約到了十歲時即可交配,雄象則稍遲一、兩年。雄象有時為了追求雌象,互相打鬥逞強。雌象的春情發動期持續一兩天。懷孕期為六百六十天,每胎產一隻。在正常情況下,雌象產後兩年,春情發動期又會來臨。在每次懷孕期間,雌象仍繼續給幼象哺乳。
現在,許多象群生活環境那麼惡劣,加上過分擠迫,食物和隱蔽地方不足,大象的成熟發育期往往延遲。有些地區,雌象到十八歲才可生育,而兩胎相隔時間不是四年而是至少八年。
大象也像炎熱氣候中的許多其他大哺乳動物一樣,要設法善發過量的體熱。這就是大象和犀牛拼命在水裡打滾,還經常用冷泥漿塗在身體上的原因。非洲象另有一個調節體溫的方法。牠那雙大耳有時長達六呎寬達五呎,裡面有一大堆複雜的血管。耳朵前後搧動時,耳內的血可冷卻九度之多。
大象的下肢骨聯成一垂直,線形如支撐著軀體,盡量減少關節上的壓力,腳上有彈性的軟墊,有避震器的作用,可承受沉重的負荷。
在出生時稚象約重250磅一隻大雄可能重達六噸半。為了支持巨大的軀體,大象每天吃的食物約等於本身體重百分之五,喝水約四十加侖,每次一口氣可吸水兩加侖。在樹木稀少的地方,大象的食物九成可能是草,但在有樹木的地區,大象以吃樹枝樹葉為主。大象喜歡從沙質土裏挖出樹根,咀嚼樹根吃裏面的樹液。象鼻嗅覺靈敏,嗅到埋在地下的樹根,先用前足把泥掘去,然後用長牙把樹根撬起。
食物大部分原封不動地排泄出來。大象吃進大量食物,使食物迅速通過腸胃,只消化吸收最富營養的部分。大象用這個方法,就能從大部分不能消化的木質食物中攝取足夠營養。
大象吃東西很草率,破壞的植物遠較吃下的為多。大象把叢叢草連根拔起、吞下鹽漬地的泥土,還咀嚼堅硬多泥的樹皮,這一切都引致牙齒嚴重磨損。牠們巨大的臼齒逐顆脫落,一生共換五次。最後一顆臼齒脫落後,大象再也不能咀嚼食物,可能面臨飢餓與死亡。老大象常在河邊度其餘年,因為河邊的植被較易吞下。
│馬蘭首頁│馬蘭小傳 │馬蘭內心話│馬蘭穿鞋記│馬蘭麻醉醫療│馬蘭與林旺│馬蘭新聞│象的管理│大象Q & A│
大象Q & A(資料來源:動物園諮詢信箱)
亞洲象與非洲象有何不同?
亞洲象與非洲象的差別除棲地不同外,外形亦有差別。
如
1、非洲象耳朵較大,亞洲象耳朵較小。
2、非洲象象牙雌雄均明顯外露,亞洲象只有雄象突出外露。
3、非洲象象鼻上下均有突起,亞洲象只有上部有突起。
林旺今年幾歲?
牠約於民國6年出生,您可以知道他今年可能是幾歲。
馬蘭幾歲?
林旺在民國86年時過80歲生日。
而馬蘭和林旺年齡相差了31歲,
這樣您知道牠的年齡了嗎?
林旺的屁股比肚子大嗎?
根據觀察:因大象身體呈長筒型,不像人類身體脂肪容易囤積於臀部,所以腹部下垂時應比臀部大。
林旺是亞洲象。而非洲象體型比亞洲象還大,雄性體長約6-7.5公尺,雌性體長約5.4-6.9公尺。
大象懷孕的時間有多長
大象懷孕的時間約22個月。
大象可以活多久?
大象壽命很長大約60年左右。
飼養的壽命可至80年以上(像動物園的林旺爺爺)。
象的體重大概多少?
大象主要分做非洲象及亞洲象兩種。
體型大小略有不同。
非洲象--4至6.3公噸,
亞洲象--3至6公噸。
象牙是實心的還是空心的?
象牙的內部構造與人類牙齒相同,均為實心構造。
大象有幾隻腳趾頭 ?
亞洲象及非洲森林象為五前趾四後趾,
非洲草原象則為四前趾三後趾。
大象喝水是用鼻子嗎?
大象用鼻子''吸''水,再放入嘴中嚥入。
大象的鼻子為什麼這麼長?
大象的長鼻子是經過漫長的演化而來的,而生物演化出特別的器官多半是因為有其生存上的需要。
例如,因為大象的身體高大且體量很重,相對的在對於牠的起立、蹲下動作上會顯得較為遲緩、不便。如果沒有長鼻子做為取水的工具,牠便要跪在池邊用笨重的頭喝水,如果臨時敵人來襲,牠是無法在很快的時間內站立並逃走的。
所以需要長長的鼻子,像我們人手的功能般,為大象摘取 、撿拾地面上的食物或水等等。
象群走路並不會產生地面震動是因為腳底部有什麼?
象腳腳底中央為較軟有彈性的肌肉,讓牠在走路時可減緩腳掌直接與地面接觸時的震動。
大象避暑的方法?牠為什麼要噴水?
牠體型龐大, 除用耳朵散熱外,
也喜歡有樹的地方乘涼。
通常生活在森林或疏林邊緣,
也喜歡在有溪流水塘的地方活動,
靠鼻子噴水澆灌身軀做驅熱或清潔作用,
有時也是同伴互相嬉戲或表達善意的方式。
雲豹介紹
雲豹
中 名:雲豹
學 名:Neofelis nebulos
英 名:Formosan Clouded Leopard
形態特徵:頭軀幹長61~150公分 ,尾長55~90公分,體重 16~23公斤,全身黃褐色 ;額頭至肩部有數條黑色縱帶,頸側及體側具有大塊雲黑斑,腹部近白色,腹部及四肢間雜有不規則黑褐色斑紋;尾巴有11~14個黑色環稱,犬齒發達。前後肢具四趾,趾具鉤爪,平時隱藏於掌內 ,捕捉獵物時始自皮鞘中伸
齒 式 :3/3,1/1 ,3/2 ,1/1=30
生態習性 :為大型肉食性動物,夜行性,棲息於植被濃密的原始闊葉森林中 ;單獨行動,習性隱密,善於攀樹,在樹上行動靈活 ;會捕食樹上的猴子、松鼠及鳥類答中小型動物,會潛伏樹上,俟羌、鹿等獵物自下面經過時飛撲而下咬其頸部致死而食。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亞種。以前曾廣泛分布於全島1,000公尺左右之原始森林,現已瀕臨絕種
面臨問題 :族群量不明且極可能已經絕種。
雲豹(Neofelis nebulosa)屬貓科動物物的成員,體型介於大型及小型的貓科動物之間,體重約11~20公斤,其身上具有明顯不規則及橢圓黑邊的花紋 ,尾長與體長相若 , 蓬鬆而貝有明顯不規則 及橢圓黑邊的花紋 。分怖有在台灣、東南亞、南亞及中國大陸 ,在大陸以長江流域以南的省份為主,但在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也有分佈。目前在各國或因棲地遭受破壞,或因獵捕 ( 如一張雲豹皮可賣到 2,000美金 ),而使本種的生存面臨極大的威脅。除少數地區可能尚有相當之數量外 ,其它地區多半數量稀少或瀕危。根據其體型、花紋及分佈等特性,目前本種可分為四個亞種,除了分佈於台灣之台灣亞種外另三個亞種,一分佈在印尼,一分佈在尼泊白爾至緬甸,一分佈在中國及中南半。目前推測全世界之野生族群在 10,000隻以下,但是缺乏確實的資料 。
雲豹的分佈本種的海拔分佈在喜馬拉雅山區可達1450公尺,推測更可能高達 3,000 公尺 ; 在台灣則由獵人目擊的資料顯示其分佈由海岸闊葉林到 3,000 公尺之針葉木都有 。 主要生活於熱帶原始林,但在其它的環境亦可生存 。 由於本種生性隱密,平常在樹林中活動時鮮有足跡留下,且牠和一般貓科動物的習性不同,未曾觀察到其排遣標示及抓樹留痕的習是以在野外要觀察到其蹤跡顯得倍加困難。根據他人在台灣所做的訪查顯示,一於 1981-1983 年間共有 7 次目擊的記錄,其中 5次在玉山國家公園內 ,2次在大武山區內 ; 另綜合 24 筆不同年代的出現環境記錄顯示 13次是在樹上被發現的 11次在地上。顯示台灣雲豹(Neofellis nebulosa brachyuvus)的樹棲習性可能與其它地區類似。在此次研討會中 與會人員亦提出在1989~90年間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內亦有發現雲豹的記錄。 似乎目前台灣仍有雲豹存在,然其分佈及數量如何?仍是一個謎但以上述雲豹之習性顯示,其在野外被人發現的機會很小,加上近年來吾人對山區的開發及持續的獵捕力,對雲豹正常的活動及其捕食的獵物族群量應有相當的影響。若大家對他們的存亡仍舊不聞不問,此一特有亞種極有可能就此消失了 。
雲豹的腳蹤
作者:張岱屏 (公共電視記者)
相傳在南方的山林裡,有一種神秘的動物,近20多年來沒有人見過牠,但是牠美麗的身影卻始終在人們的記憶中出沒,留下忽遠忽近的蹤跡。
巧妙身形,鑲嵌在古代玉飾
雲豹生存在台灣有多久的歷史,分布的範圍有多廣,現在的人不得而知。但是在考古挖掘出的證據中,有一種被稱為「人獸形玦」的玉飾,它是由兩個人以及一頭貓科動物所組成;追溯起來,這可能是台灣最早跟雲豹有關的文物。
考古學者在距今3千多年的卑南遺址中,發現陪葬的人獸形玦總共只有3件;在全世界的考古發掘中,這種人獸形玦也只有在台灣出現過。而人獸形玦上類似雲豹的圖騰,對於當時的卑南文化人究竟意味著什麼?仍然是一個難以回答的謎題,但是走訪南台灣的原住民部落,卻不難發現雲豹的痕跡。
排灣族是階級分明的社會,而雲豹皮象徵著尊貴與地位,只有頭目與貴族階級才能擁有。在屏東來義鄉,有3戶人家仍然保有世代相傳的雲豹皮,南排灣族頭目高武安是其中之一。高武安說,他的祖父曾經在南大武山排灣族的傳統獵場獵過5隻雲豹,而僅存的這件雲豹皮衣超過百年的歷史,由2隻雲豹皮所合成;雖然毛皮已經脫落,但雲狀黑色的斑紋仍依稀可見。最珍貴的是頭目所戴的頭冠,還鑲著雲豹的下顎與牙齒,但是自從他有記憶以來,部落裡就再也沒有人獵過雲豹。南排灣族部落保存的雲豹皮衣與頭冠,如今成為雲豹曾經在這個島嶼生存過所留下的唯一「物證」。
目前在野外親眼見過雲豹的「人證」,大多是70歲以上的部落耆老。台東金崙部落的老人家說,雲豹只吃自己獵殺的動物,像是水鹿、山羌等等,吃飽就離開,不會回頭吃第2次,也不吃腐屍,因此牠獵食的範圍相當廣。這樣的說法印證了生態學者的看法:雲豹屬於「雨傘」物種,需要廣大的覓食空間以及足夠豐富的獵物才能存活。或許正因為如此,早在很久以前雲豹就十分罕見,而被人們神化了。
神秘靈性,留存在原住民傳說
在不同的原住民部落,對於能不能獵殺雲豹也有不同的看法。以東排灣族人來說,雲豹是一種靈物,而不是狩獵的對象。如果有人不慎獵殺雲豹將會遭到天譴,並且為村莊帶來厄運
對於魯凱族來說,雲豹更是族群精神的表徵。屏東霧台鄉舊好茶部落(魯凱語稱為「古茶布安」),又被稱為「雲豹的故鄉」。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魯凱族的祖先跟隨著雲豹的腳步,從遙遠的東海岸翻山越嶺,沿著太麻里溪而上,來到大武山的西側定居,這一群人被稱為雲豹的子民。
根據傳說,魯凱族人從東部遷徙到舊好茶部落至少已有7百年的歷史,而魯凱族的祖先在傳說中雲豹停下腳步的地方立下了石柱,做為部落的發祥地。好茶文史工作者邱金仕表示,古時候好茶人絕對不去兩個地方打獵,一個是台地、一個是茶埔岩山附近的聖地巴魯古安,因為那是屬於雲豹的空間,不可以打擾牠。因為有這樣的禁忌,連帶使得其他動物能夠在那裡不斷繁衍。對於好茶人來說,敬畏雲豹是一種精神信仰,若誤殺雲豹將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導致自己的後代變成聾人或啞巴
一絲希望,隱藏於山雲林霧
關於雲豹的種種傳說,使人們對這種神秘的動物充滿無限的遐想,也促使生態研究者不畏艱苦,上山尋覓雲豹的蹤影。3年前,屏科大的研究員姜博仁組成雲豹研究團隊,進入雙鬼湖及大武山自然保護區。這是近年來第一次有學術界針對雲豹進行有系統的科學調查。
3年來,姜博仁的團隊進入大武山自然保留區10餘次,架設了上百台的自動照相機,從霧頭山、茶埔岩山、北大武山、南大武山,一路追尋雲豹的蹤跡,曾拍攝到非常稀有的保育類動物黃喉貂,也經常在上山的途中與水鹿、山羌、 山羊、台灣獼猴打照面。3年過去,雲豹調查計劃即將劃下句點,但是始終沒有發現和雲豹有關的蛛絲馬跡。究竟,這種動物還存在嗎?
雲豹,就像是台灣山林史中的精靈,輕輕走過人與山之間的夢想。牠或許已絕跡,或許還在,存在於大武山繚繞不散的雲霧之中。
台灣雲豹為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族群現況是未知而有爭議的。本年度延續去年的調查,繼續在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及大鬼湖區,調查台灣雲豹的族群現況,並同時以自動照相設備進行其他中大型哺乳動物的活動模式、相對豐富度與分布模式的資料收集,以進一步了解雲豹獵物的狀況,提供作為雲豹保育的參考。
本年度主要調查區域在雙鬼湖區大鬼湖北側,以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的太麻里溪與知本溪流域,並加入金崙溪下游的調查。自91年6月起,到92年3月止,期間共計上山11次,總共92天的現地調查及資料收集。
調查方法主要使用毛髮氣味站與自動照相設備,並沿線觀察是否有疑似的雲豹痕跡。在2001-2002年間,總共架設了232個毛髮氣味站,其中萬山神池區有26站,大鬼湖區有24站,知本溪流域有53站,太麻里溪流域有129站,都沒有擷取到確定的雲豹毛髮。然而,毛髮氣味站受颱風、下雨、炎熱、螞蟻以及刺鼠、山羊與水鹿的啃食而效果不彰,未來將不再使用毛髮氣味站而改以配合自動照相設備的方式取代魔鬼氈。在自動照相設備調查雲豹部分,總共架設了13處特殊地點型(部分有配合誘餌),16處Trailmaster型(其中11處有配合誘餌或毛髮氣味站),11個樹上型,9個回播型,85處配合活雞、毛髮氣味站與其他吸引物的誘餌型,以及144處至少工作360小時以上的一般獸徑型,總共9,672個工作天,並未拍到雲豹。若以雲豹獵物比較豐富的1,200m以下的樣點,總共約4,000工作天的努力與馬來西亞與泰國的自動自相機調查所拍到的雲豹張數相比,顯示台灣雲豹在調查樣區的密度應該相當低。然而,架設方式、地形與台灣雲豹的樹棲行為差異,要拍到台灣雲豹需要至少多5~10倍以上的努力。而沿線觀察曾發現大型掠食動物的洞穴、食餘與爪痕,但是後續的自動照相機調查與現場線索,是台灣雲豹的可能性不大。
雖然尚未紀錄到台灣雲豹,但是經由自動照相設備總計紀錄到5目11科21種可辨識的哺乳類,包括野生動物保育法中所列之「瀕臨絕種哺乳類」黑熊1種,「珍貴稀有哺乳類」台灣獼猴、穿山甲、黃喉貂、白鼻心、食蟹?、山羌、水鹿和長鬃山羊共9種。在5,964張有效照片中,以山羌拍的最多,台灣獼猴次之,長鬃山羊第三,與玉山及丹大一樣都是以山羌最多。與其他人為活動與棲地改變比較明顯的低海拔地區相比,顯示山羌是台灣中大型哺乳動物中在人為干擾較輕的中低海拔環境中最優勢的中大型哺乳動物,台灣獼猴則是適應力較強,比山羌更能廣泛分布在不同棲地類型與有人為干擾的地區,鼬?則在人為干擾較頻繁的地區有比人為干擾輕的天然林有更高的出現頻度。
2007年12月16日 星期日
櫻花鉤吻鮭介紹
櫻花鉤吻鮭
櫻花鉤吻鮭前言: 近年來,由於台灣地區的過度開發,已經使得那些仰賴清靜環境而生,並且有著富饒的食物的動植物,濱臨絕種,其中,櫻花鉤吻鮭更是受到學術界的加倍觀注,其種種的特性和那些一般的鮭魚著實不同,是地形的變化、生物的演進、自然的條件所共同影響下的產品,值得我們去探討、研究,也瞭解到人類對自然界的傷害有多大,進而關心大自然,不使它受傷……. 櫻花鉤吻鮭的小檔案 學名:Oncorhynchus measou formosanus 俗名:山鱒、台灣鱒、次高山鱒特徵:身體側扁呈紡錘狀,背部青綠色,腹部為銀白色,體 側中央有橢圓形雲紋斑點,口部斜裂而廣至眼睛下方。 主食:昆蟲之水棲幼蟲。分佈:大甲溪上游之七家溪與雪山溪。發現台灣鮭魚! 台灣高山溪流裡發現的陸封型櫻花鉤吻鮭,是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牠現身於亞熱帶的台灣島,是生物地理學上的奇蹟與重大發現。台灣的櫻花鉤吻鮭,雖然早已是台灣中部大甲溪上游泰雅族原住民自然生活的魚類資源,但是最早可見的文獻記載,則是由日本人青木赳雄先生(Mr. T.Aoki)於民國六年(1917)在台灣水產雜誌第二十三號和台灣博物學會會報第三十二號,以日文報導其棲息於大甲溪上游環山附近溪流的發現。┌ 種源遺傳鑑別 ┘法分類台灣鮭魚 民國七十九年(1990),根據粒腺體去氧核醣核酸限制分析法,日人學者沼知健一、小林敬典和國內學者張崑雄、林曜松等,共同探討台灣陸封性櫻鮭的遺傳鑑別和分化。鑑定結果指出,台灣鮭魚與日本櫻鮭亞種O.masou masou關係較為密切。此外,在生態種源上,台灣鮭魚可能源自日本海的櫻鮭(Oncorhynchus masou),牠們大約在十萬年至八十萬年前,經由對馬海峽移棲到台灣,而後存留在中部大甲溪上游高山溪流中。 台 灣 櫻 花 鉤 吻 鮭 分 類 位 階動物界(Kindom Animalia)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硬骨魚綱(Class Osteichthyes)原棘鰭首目(Superorder Protacanthoptergii)鮭目(Orer Salmoniformes)鮭亞目(Suborder Salmonidei)鮭科(Family Salmonidae)太平洋鮭屬(Genus Oncorhynchus)櫻花鉤吻鮭種(Species masou)台灣亞種(Subspecies formosanus)學 名 :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歸納上述可知,台灣的櫻花鉤吻鮭,是產於高山溪流的陸封型且為非洄游性淡水魚類。移棲於台灣後,而形成與日本櫻鮭亞種經地理隔離而成的兩個地區亞種。 櫻花鉤吻鮭的特徵體側終生具有橢圓橫斑及小黑點,無小紅點。 基鰓骨無牙齒。 基部有一脂鰭。 鰭條不具硬棘。 體被圓鱗。 體型成紡錘形。 吻部無鬚,口端位、口裂大、上ㄏㄜ骨延至眼後方。台 灣 櫻 花 鉤 吻 鮭 生 態 特 性地理分布位置 原產地 ~ 太平洋棲地範圍 ~ 台灣中部大甲溪上游緯度分布 ~ 北緯24度10分 – 24度25分高度分布 ~ 歷史1500-2000公尺現存1720-2000公尺生殖環境季節 ~ 每年十 – 十一月(秋季)水溫 ~ 10 – 15度產卵巢 ~ 面積約0.3平方公尺水深10 – 60公分表面流速<0.60公尺/秒底層流速<0.45公尺/秒 生殖行為模式選擇產卵場>
台灣黑熊介紹
台灣黑熊
臺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是臺灣唯一原產的熊類,屬於亞洲黑熊的種群之一。牠們曾廣泛的分布於亞洲各地,優遊在山林水澤間,然而由於人類的大量遷入,嚴重改變了既有的生態環境,現在也只能在深山密林中才偶爾見到牠的芳蹤。台灣黑熊為台灣陸上大型之動物。體毛色黑,身體壯碩、掌粗厚、尾短、胸前有V字型的弧狀白帶,所以又稱「白喉熊」。 台灣黑熊走路四肢貼地,只有在覓食或是受到威脅與攻擊時才會採站立姿勢。牠是雜食性動物,什麼都吃,就連死屍、腐肉也來者不拒,所以「裝死」是逃不過牠的攻擊的。而爬樹更是台灣黑熊的拿手絕活,若有人想藉此逃命,反而可能自尋死路。所以遇到台灣黑熊最好的方法就是冷靜沉著應付,不要任意去挑逗牠,並迅速離去。 台灣黑熊一向獨來獨往。冬季是牠們的交配季節,母熊獨力懷胎八、九個月後,產下小熊,等小熊滿一歲,就可以獨立了。冷冷的冬天也是台灣黑熊的睡覺季節,睡它個幾星期幾個月的,連吃喝拉撒都可以等睡飽後再解決,夠懶了吧! 目前只有在台灣中央山脈山區才可見到台灣黑熊的蹤跡,數量不多,正受到嚴密的保護根據野外調查在中央山脈大分地區捕捉的台灣黑熊,很多都曾受過獵夾的殘害,顯示台灣黑熊在野外受到人為活動的強大威脅。身為這塊土地的一份子,對周遭的事物能否置之度外呢?台灣黑熊需要您們關愛的眼神與保護行動。 台北市立動物園有一隻十三歲,名為「小三」的公熊,在幼年受獵夾殘害,經善心人士搶救,輾轉送到動物園收容,目前和一隻十二歲的母熊「寶貝」一同展示,每年都有熊熊烈火的表現,可惜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擾,迄今尚無愛的結晶,台北市立動物園正積極的推動台灣黑熊物種保存計畫,成立黑熊保育繁殖研究小組,透過糞便賀爾蒙的檢測,長期監控牠們的生理現象,期以瞭解牠們的心裡事。 台灣黑熊在野外活動力很強,每天需步行數公里覓食,動物園的教育展示也提供了台灣黑熊自由覓食的機會,表現自然探索的行為,如捉魚,期待您撥冗來園觀賞,共同疼惜台灣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九十二年度預計推動的台灣黑熊保育計畫如下:(一) 改善圈養環境之設施,如床臺、集尿溝(二) 持續進行台灣黑熊糞便賀爾蒙監控計畫(三) 進行活動場環境豐富化(四) 推行人工繁殖計畫,進行精液性狀檢查(五) 精液冷凍保存,進行保種計畫(六) 研究糞便保存技術,預計與野外調查學者共同合作,強化野外調查之證據。(七) 動物死亡器官組織切片之前處理(八) 編輯台灣黑熊保育宣導手冊瀕臨絕種的台灣黑熊族群數量恐要向下修正。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調查發現,過去兩年捕獲並套上追蹤器的15隻台灣黑熊中,去年只有8隻仍可接收到訊號,研究人員一整年也都沒有看到黑熊出沒,估計台灣黑熊數量已遠低於原先預估的300多隻,因此呼籲民眾提升保育觀念,登山時別丟棄垃圾和食物,更要小心引發森林火災,以免破壞黑熊的棲息地。 台灣黑熊是台灣特有亞種,馬來西亞也有同種黑熊,不過,由於族群數量少,近親交配結果導致黑熊存活率低,更不利繁衍後代。玉管處在3年前展開台灣黑熊的族群生態調查工作,3年前捕獲15隻黑熊,分別套上無線電頸圈,其中有3隻用的是衛星無線電頸圈,以利追蹤,令人失望的是,一年下來只有8隻黑熊與該處「保持聯絡」。 由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王穎領軍的研究小組,去年一整年在台灣黑熊活動頻繁的大分地區進行調查,連一隻黑熊的蹤影都看不到,只尋獲部分黑熊的爪痕和糞便。玉管處據此預估,全國的台灣黑熊應不超過200隻。 玉管處說,台灣黑熊是國內瀕臨絕種動物中體型最大的哺乳類動物,壽命可長達數10年,但因數量太少,近親交配導致基因不良,該處正著手建立黑熊基因庫,了解染色體的變化。不過,採集黑熊血液後必須立即冷凍,送到平地保存化驗,過程要花兩、三天,技術上遭遇瓶頸有待克服,短期內還看不到成績。 【台灣黑熊】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英文名:Formosan black bear科屬:熊科、亞洲黑熊屬形態特徵:體長120~170公分,肩高60~70公分,最重可逾200公斤。全身披黑色粗毛,身軀壯碩,四肢粗短,前後肢都具有五趾,掌全部裸出,齒短,圓耳,短尾,鼻骨長,下顎前端有撮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的V字型白斑。生態習性:台灣特有亞種,本土最大型陸生動物。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葉、殼斗科的堅果、樟科楨楠屬漿果為主食,偶而也會吃哺乳類動物、蜂巢等和臘肉、鹹魚、白米等人為食物。會隨植物分布出現季節性移動,除交配和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單獨行動,並無固定居所。晝夜皆會活動。擅長爬樹。冬季時並不冬眠,部分個體會下降至低海拔地區覓食
訂閱:
文章 (Atom)